简单谈谈ABB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原理及正/逆向运动学区别

精选原创

作者: 发布时间: 所属专栏:

文章分类: 智能装备阅读数量:99点赞数量:666收藏数量:105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本文链接: https://52gongkong.com/blog-detail/146

结合ABB工业机器人(以主流六轴串联机器人为例)的结构特性,其运动学与动力学原理及正/逆向运动学的核心逻辑如下:

一、ABB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

运动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几何特性的学科,不考虑力/力矩的影响,核心是建立“关节空间”与“作业空间”的映射关系。  

ABB六轴工业机器人(如IRB 6700、IRB 1200等)采用串联关节结构,1-3轴为“基座-腰部-大臂”的主运动关节(控制末端执行器的空间位置),4-6轴为“小臂-手腕”的姿态关节(控制末端执行器的姿态),关节类型以旋转关节为主(部分特殊型号含移动关节)。其运动学模型通过以下方式构建:  

  • 坐标变换基础:采用Denavit-Hartenberg(DH参数法) 建立各关节坐标系,通过齐次变换矩阵(包含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)描述相邻关节的位姿关系。  
  • 核心研究对象:末端执行器的位姿(位置+姿态)、速度、加速度与各关节运动参数(旋转角度/移动位移、角速度/线速度、角加速度/线加速度)的数学关系。

二、ABB工业机器人的动力学原理

动力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与力/力矩之间关系的学科,需考虑惯性、质量、外力(如负载、重力)对运动的影响,核心是建立“关节驱动力矩”与“运动状态”的映射关系。  

ABB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核心逻辑包括:  

  • 力与运动的关联: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牛顿-欧拉方程,计算各关节所需的驱动力矩(或力),需考虑:  
  • 工程应用:ABB的IRC5等控制器通过实时求解动力学模型,实现力矩前馈控制(补偿惯性力、重力)、动态轨迹优化(避免高速运动时的关节过载)、碰撞检测(识别异常外力)等功能,确保运动平稳性与安全性。

三、正向运动学与逆向运动学的区别

维度正向运动学逆向运动学
定义已知各关节运动参数(角度/位移、速度等),求解末端执行器的位姿(位置+姿态)、速度等。已知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姿(位置+姿态)、速度等,求解各关节需满足的运动参数(角度/位移、速度等)。
计算方向从“关节空间”到“作业空间”(多输入→单输出,映射唯一)。从“作业空间”到“关节空间”(单输入→多输出,可能存在多解或无解)。
数学特性计算简单:通过DH矩阵串联相乘即可求解(线性/非线性映射,但解唯一)。计算复杂:需求解非线性方程组,可能存在冗余解(如手腕翻转导致的多解),需通过“关节限位”“运动连续性”等约束筛选最优解。
工程应用用于机器人仿真(如RobotStudio中预览运动轨迹)、状态监控(实时显示末端位置)。用于机器人编程与控制(如示教编程时,操作人员设定末端目标点,控制器自动解算关节角度)、路径规划(生成关节运动轨迹)。

简言之,正向运动学是“已知关节动,算末端动”,逆向运动学是“已知末端要动到哪,算关节该怎么动”——后者是工业机器人实现精准作业的核心技术(如焊接、装配的路径控制),也是ABB控制器算法优化的重点方向(如快速求解、避免关节奇异点)。